柱礎是中國建筑構件一種,俗稱磉盤,或柱礎石,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,凡是木架結構的房屋,可謂柱柱皆有,缺一不可。古代中國人民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濕腐爛,在柱腳上添上一塊石墩,就使柱腳與地坪隔離,起到防潮作用;同時,又加強柱基的承壓力。因此,對礎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視。
承柱的礎石;柱下的基礎。墨子書中記載:「山云蒸,柱礎潤」。據宋營造法式第三卷所載:「柱礎,其名有六,一曰礎,二曰礩,三曰舄,四曰躓,五曰磩,六曰磉,今謂之石碇」。而在本省則稱之為「柱仔珠」、「石珠」、「柱珠」等。Z早的柱子應是直接「種」于地下,但為了防止柱子的移動下沉,便在柱腳的部位置一塊大石頭,使柱身的承載重量能均勻分布于較大面積上。后來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溼腐爛,因此便把石塊提升至地面上,可免除柱礎的腐蝕或碰損。在柱子底下承受壓力的部分叫「礎」,而在礎與柱子之間常有「躓」的放置,以隔斷毛細現象向柱子滲入的溼氣,并且能于損壞時隨時抽換。石雕柱礎但我們一般所通稱的「柱礎」即包括以上兩者。發展階段柱礎大致經歷三個發展階段:
一、在柱下鋪墊卵石,不露明;
二、讓礎石上升到地面來,成為整個立柱的外觀形象部分,但沒有裝飾;
三、在礎石上再安裝柱座,礎石周圍加以精雕細刻進行裝飾。
歷朝造型:
先秦時期大多用卵石做柱礎。秦代已有方達1.4米整石巨柱礎。到了漢代柱礎有類似覆盆式,也有反斗式,但樣式極為簡樸。至六朝佛教大昌藝術上增加了新動力,覆盆式已普遍,又有了人物、獅獸、蓮瓣樣式的柱礎。從大同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馬金龍墓中的柱礎看,石雕柱礎當時石雕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。其雕刻手法一改秦漢粗獷的風格,顯現的是精美細致、玲瓏清新。唐代雕有蓮瓣的覆盆式柱礎Z為流行。宋代對柱礎形制已有具體規定,《營造法式》中這樣寫道:“造柱礎之制,其方倍柱之徑,謂柱徑二尺即礎方四尺之類。方一尺四寸以下者,每方一尺厚八寸,方三尺以上者,厚減方之半;方四尺以上者,以厚三尺為率?!标P于柱礎的雕飾,宋《營造法式》也有說明:“其所造花紋制度有十一品:一曰海石棉花;二曰寶相花;三曰牡丹花;四曰蕙草;五曰方文;六曰水浪;七曰寶山;八曰寶階;九曰鋪地蓮花;十曰仰覆蓮花;十一曰寶裝蓮花?;蛴诨y之間,間以龍、鳳、獅獸以及化生之類者,隨其所宜分布用之”。 到了明清,柱礎的形制和雕飾更加豐富,制作工藝已達到極高水平。卻多了些繁縟及程式化,少了些氣勢和精神。形制除上述外還有鼓形、瓶形、獸形、六面錘形等多種。雕飾圖案以龍鳳云水為母題,或以百獅飛鶴為主體,結合宗教裝飾圖案的佛家八寶(法輪、法螺、白蓋、蓮花、盤長、寶瓶、寶傘、金魚);民間八寶(寶珠、古錢、玉磬、犀角、珊瑚、靈芝、銀錠、方勝);道家八寶(魚鼓、玉笛、寶劍、葫蘆、藥籃、紫板、芭蕉、荷花)以及花鳥蟲等。另外還有琴棋書畫,麒麟送子、獅子滾繡球、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數百種之多。雕刻手法上善于把高浮雕、淺浮雕、透雕與圓雕相結合,裝飾性與寫實性相比襯,使裝飾作用與獨立欣賞價值相統一,充分體現了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,同時也展現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望。
2019-10-26
寺廟古建結構傳統術語2019-11-01
第六屆中國(惠安)傳統雕刻大賽10月26日舉辦2019-09-05
寺廟古建和園林古建筑一些代表性動物石雕解析2019-10-29
傳統古建石雕欄桿的藝術價值及安裝事項2019-11-02
第六屆中國(惠安)傳統雕刻大賽開賽2019-09-11
寺廟青石欄桿是寺廟古建欄桿雕刻較好的選擇之一2019-10-24
第六屆中國(惠安)傳統雕刻大賽即將開幕2019-10-24
寺廟古建中石雕麒麟雕刻的發展歷史2019-12-02
寺廟古建石雕佛像在大殿的擺放2019-11-13
寺廟古建中的石雕裝飾地點:惠安縣崇武鎮龍西工業區 | 聯系電話:0595-87695511 | ||||
手機:13959970687 | 18965678881 |